为了引导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养成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形成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未来规划,12月10日下午,我院特别邀请了凤凰网甘肃频道总编辑王岳做了题为《认识自己,一生只做一件事》主题讲座,20级全体同学参加了此次讲座。王岳老师就“认识自己”这一主题展开,将职业分为社会型、日常型、现实型、艺术型等不同类型,让学生能明确自己感兴趣的职业类型和职业方向。他通过实例向学生解释了职业价值观,使学生对职业选择有了更多的了解。接着,王岳老师从社交习惯、选择独立性、时间观念等维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性格类型和能力类型并且帮助学生寻找与自身能力类型相匹配的职业。王岳老师结合自己的经历,强调了一生只做一件事的重要意义,即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并且脚踏实地的努力追求才有可能获得成功。讲座最后,同学们积极提问,与王岳老师进行了良好的互动交流。通过本次讲座,同学们对职业选择有了明确的认识,也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目标,对同学们以后的发展意义深远。(撰稿:卢莹莹摄影:李佳贤)
2020年12月2日下午14:30,由新闻传播学院举办的“我省纪录片事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及扶持政策”主题讲座在兰州文理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讲座由甘肃省广播电视局宣传管理处廖健太处长主讲,兰州文理学院科技处处长王源教授主持,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到场学习。廖老师以“知识”和“心”的独到见解和对大学生的期望做开场白,讲座开始后,廖老师介绍了我省广电局宣传管理处的主要职责和工作任务;近些年来我省纪录片制播工作的主要成绩,典型代表有《敦煌画派》、《河西走廊》、《敦煌乐器》以及红色文献片《决战兰州》等一系列具有展现文化创造和文化自信的优秀纪录片;廖老师进行了他们的主要工作介绍,主要有:选题工作、评奖工作、评优推优工作、奖补工作、正视我省纪录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省纪录片事业发展的趋势与对策。通过这次讲座,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了我们甘肃省纪录片的发展和扶持政策,在甘肃纪录片的发展工程中,我们应该深化认识,自觉承担讲好甘肃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的艰巨使命。
为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应用型文化传媒人才,提高学生影视方面的专业技能,新闻传播学院于2020年11月26日下午14:30,在3-504举行了题为《纪录片创作与实践》的专题讲座,此次讲座的主讲教授为刘洪艳教授,参加讲座的人员有2017级、2018级、2019级广播电视学班全体同学。刘洪艳教授主要从纪录片的创作流程、选题、类型三方面进行讲解。首先,她讲到“纪录片是非虚构非表演的影视纪实艺术,纪录片的本质特性是视听形象纪实性”;其次,从关注时代背景、关注群体、关注民生、关注自然、关注科学教育等方面发现新视角,确定选题,摄制会“讲故事”的纪录片;最后,刘教授讲到记录片分为审美纪录片、商业纪录片、宣教纪录片三种类型,并举例播放部分纪录片片段,以供学生理解。通过此次讲座,同学们对纪录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影视创作方面的基础技能,令同学们受益匪浅。 (撰稿:谈玉红摄影:姚可谈玉红)
2020年11月19日,兰州文理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兼职教师”、“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聘任仪式暨“传媒专业大学生业务能力提高方法”讲座在我校综合楼5-205教室举办,活动聘请了北京中传艺德教育兰州分校校长王龑为我院“兼职教师”、“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并由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李军副教授聘任。该次讲座讲述内容主要为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业务能力,讲座伊始王龑老师以幽默的语言活跃了现场的气氛,在经过简短的自我介绍以后开始了今天的主讲内容。首先,王龑老师从专业角度讲授学习经验。其次,就如何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出了相应建议即将知识付诸到实践中,进行适当性的校外实习。最后,呼吁同学们踊跃参与社会实践,合理规划空闲时间,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王龑老师的讲座使同学们更深入的了解提高自己业务能力的重要性,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明白了各专业重点能力,增强了实际动手能力。
为进一步提高新闻学子的专业能力,加强舆论意识,11月12日下午,我院特别邀请了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都市频道副总监董志强做了以《全媒体环境下加强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引导能力的几点策略—以新冠肺炎防控的信息传播为例》为主题的讲座。19新闻班、19数字出版班、20新闻班、20广电班全体同学参加了此次讲座。讲座中,董志强以新冠肺炎防控的信息传播为核心,西班牙流感、鼠疫等事件为拓展案例,深入浅出地向大家阐述了舆论引导与社会事件之间的联系。并分析了他作为一个传媒人经历见证了新冠疫情这一2020年影响全球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传播和防控过程,以及在1月25日开始全程参与了甘肃电视台疫情防控宣传的工作实际后,进行的一些观察、思考与总结。最后,董志强对同学们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希望同学们能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为增强我院学生对当今新媒体融合形式的进一步了解,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加强校校交流合作。新闻传播学院于11月5号邀请兰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张华来我院开展《“出圈”:媒体融合环境下的社群行为迁移》主题讲座。在讲座中,张华老师首先以“B站”为例向我们讲述了媒介形态、传播形态的变迁、作为用户如何利用“B站”等大众媒体平台参与到媒体实践活动中去。同时也从技术层面,理论层面向同学们解释了“出圈”的含义,以及在新媒体融合环境下的社会行为迁移现象,并证明媒体已超越“信息中介”的角色而成为一个媒体系统。最后,张华老师也对同学们予以极大的希望及要求,鼓舞我们加强学术研究,技术探索。当今的传播环境是文化、技术、社会等各各领域不断融合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止的状态。此次学术交流活动提供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不仅拉进校校之间的距离,使同学们对媒体融合下的社群行为迁移发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启发着文理学子要以开放包容、积极进取的态度深入参与到新媒体的广阔世界,推动社会文化发展。
10月29日下午,我院梁宝毓教授于3-604教室做题为《总书记关于媒介融合的顶层设计》讲座,18级新闻学(专升本)班、19级数字出版班、20级数字出版班、20级新闻学班全体学生参加了此次讲座。讲座伊始,梁宝毓教授就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媒介融合学习的重要论述作了详细的讲解。他谈到,媒体融合也是一场传播手段和技术革命,新闻工作面临新巨大挑战,对于新闻从业者有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媒介融合,我们要努力学习新的传播方式和技术,顺应新形势。通过此次讲座的学习,让同学们了解到媒介融合的概念及发展态势,深刻体会到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就要顺应时代潮流,探索新方法,用积极的心态去适应媒介融合大趋势。(拍照、撰稿:马婷,杨丽婷)
为加强学院与各高校间的交流,着力培育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家国情怀、扎实专业知识、宽广国际视野的新闻传播事业后备人才。2020年10月26日,黑龙江大学郑亚楠教授为我院学生做了题为《平衡的力量:中俄社交平台关于新冠疫情的报道图景》的专题讲座。郑亚楠教授重点围绕三个方面:社交平台有效信息传播是中俄关系的“第六通道”、新冠疫情中中俄社交信息平台传播的多样态、新冠疫情中中俄社交媒体有效信息传播的启示为学院师生上了生动一课。郑教授以具体社交媒体平台、翔实数据,讲解利用社交平台保障信息权威性和可靠性的意义。讲座过程中互动活跃,郑教授与学生进行了深刻的讨论与交流,并就学生们所提问题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了详细解答。本次讲座启迪着现场师生深入思考,国际传播舆论趋向复杂化,媒体融合加速纵深化,新基建加速技术赋能推进媒体融合纵深发展。在新环境与新挑战下,学院师生将进一步探索智能时代新闻传播教育创新的路径。(撰稿:秦治国摄影:李佳贤)
10月22日下午,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高级编辑乔千老师在5-205主讲题为《我国的新闻法》专题讲座,2018级新闻学(专升本)班、2019级新闻学班及2020级全体学生参加了此次讲座。《新闻法》是适用于各种新闻传播媒介的有关新闻采集、传播、出版、交流的法令规章。乔千老师在讲解我国《新闻法》的起草历程过程中谈到,《新闻法》的发展是艰难的,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其经历了多次修改和完善,立法工作也在逐步推进中。乔千老师指出,在新闻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关注和了解中国的《新闻法》。通过此次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了在全面依法治国、新媒体勃兴、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新闻立法的深远意义,也深刻明白了专业的发展导向,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和未来规划提供了良好建议。
2020年1月9日下午,来自塔吉克斯坦国立文化艺术学院的穆明约诺夫教授为我院师生做了一场题为《塔吉克斯坦独立后电视事业的演变与发展》的学术报告,新闻传播学院教师及19级同学听取了报告。穆明约诺夫教授详细介绍了塔吉克斯坦独立后电视媒体事业的发展。主要从1991年塔吉克斯坦独立后,广播电视在和平与团结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广电行业的技术进步,传媒内容的丰富为塔吉克斯坦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活力。穆明约诺夫教授对塔吉克斯坦传媒行业的技术进步、质量提高,信息快速传播对国家产生的巨大影响的三个阶段做了详细的讲述,以自己从事记者40年的经验来讲述了电视广播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以及在社会中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穆明约诺夫教授介绍,在塔吉克斯坦独立时期,电视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意识结构,在其他媒体中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广播电视的发展不止在于满足观众,社会的娱乐需求,更多的应该在于它代表的一种革新与进步,和广播电视对社会更大的价值和责任。最后,他指出并强调:“电视必须有一个民族的面孔,在它的活动中,不应该允许模仿或者复制别人的想法和观点。电视记者有理由遵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公正、诚实地展现社会上发生的一
12月19日晚,新闻传播学院党总支书记王金寿教授在3-604举办了以《关山陇头诗歌文化》为主题的讲座,18、19级广电班和19新闻班的全体学生参加了此次活动。王书记对甘肃地域文化与融媒体的结合进行简单的介绍。其中,王书记指出,甘肃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天水更是中国先祖——伏羲的故里,是原始文化的发源地。在关山和陇头一带,流传着许多带有情感的诗歌,转播了先进的思想和文化。对于甘肃陇原文化的宣传弘扬,王书记对参与活动的同学提出了期望,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全面发展的融媒体人才,把甘肃文化做成融媒体产品传播到各个地方去。本次活动的开展让我院同学深刻体会到陇原文化的发展既有挑战也有机遇,只有打破传统模式,不断创新文化宣传的方式与手段,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关山陇头的诗歌文化,关注甘肃。(撰稿:王江文摄影:后玉良)
为深刻学习我党“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新媒体传播体系”的议题,12月12日,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魏秀萍在3—604就“以数字出版阅读为例”做对媒介文化市场研究报告。新闻传播学院数字出版专业全体同学参加了此次活动,会议由李佳贤老师主持。讲座伊始,魏教授以其独特的专业视角,简要概述当下之媒体三大趋势:一、传统媒介受新媒体冲击,面临严重挑战。二:新媒体时代数字阅读市场突显三大趋势。三:传统纸质媒体发展的自身差距及对策剖析。她指出:当代媒介视频传播社交化成为新潮,内容适配全媒体,新闻资讯由移动终端主导,娱乐回归大屏幕跨屏互动渐成主流,电视不再是看视频的唯一终端。面对当下就业压力大,红牌专业凭亮相的局面,我们更应该了解好各自的专业前景,习得专业知识,练就过硬本领,响应我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号召,为我省经济发展贡献力量。通过此次讲座,我院数字出版班全体同学深受鼓舞,深刻地认识到了本专业的光明发展前景及技术涵养的高能性,激发了同学们学好专业的热情!促进了校园学术文化的形成,为我校培育人才具有重大意义。(撰稿:后玉良摄影
11月27日晚,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新闻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冯晓林副教授受邀来到我院,在3-404教室举办以《手机时代,电视新闻如何突围》为主题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采取课件、视频与冯教授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开展。2017级、2018级、2019级广电班,2019级新闻班全体同学参加此次会议。冯教授从社会主义建设逐渐深入入手,讲述新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快,媒体传播速度和方式正在向着多元化和竞争化发展,重点讲解电视新闻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其发展空间遇到了巨大的挑战与竞争。电视新闻以视听一体化及时效性深受大家喜爱,具有媒体性、引领性、真实性、时新性等特点。但在移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这些优势正在逐渐被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型媒体端所弱化与取代,电视新闻正在被大家所忽视。就电视新闻如何突出重围的问题。冯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一、电视新闻应该以互联网为切入点,积极转型,以广大观众的需求为基点,用互联网思维构建新的媒体平台:二、电视新闻的核心宗旨是传播中华文化,传递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要通过创新的内容引起更多人的关注,新闻选题要多样化,提高快递反应能力;三、电视新闻要改变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以
11月14日,兰州财经大学商务传媒学院院长杨晓峰教授在学术报告厅举办以《谈“五四”时期四大副刊“编辑权”的效力》为题的学术讲座。2017、2018、2019级新闻班和毕业班全体同学参加此次会议。杨晓峰教授从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四个层次讲述了“五四”时期四大副刊“编辑权”的效用,其中,杨院长向同学们介绍了编辑权的意义,重点介绍了新闻编辑权的时效性,他认为,编辑权即信息传播之前的选择加工权,是传播者在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把关控制的具体表现行式。“编辑权”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是一种个人色彩比较浓厚的文字和版面处理权。正是凭借“编辑权”,“五四”时期四大副刊才显示出各有千秋的效力。此次讲座使同学们了解到“编辑权”理论,丰富了同学们的专业知识,拓宽了从专业看问题的视角,有利于我院特色新闻人才的培育。(撰稿:杨栋摄影:高钰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