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我院新闻学子能塑造良好的新闻人形象,以全新的面貌走出自己的新闻事业,11月5日晚,在3—604教室新闻传播学院苏剑青副教授主讲以《主持人形象的内涵和外部形象》为主题的讲座。本次讲座由教学秘书李佳贤老师主持,17专升本班、18级播音专业班和19级全体同学参加此次讲座。会议伊始,苏剑青教授就“形神兼备,内外兼修,重在内在”十二个字凝练新闻人的形象与素养。苏教授指出,一个能被广大人民所认可、所崇拜,并能做出众大新闻贡献的新闻人最重要的是内在形象,而不是外在形象。苏教授结合实际情况,以身边人的具体事例展开讲述,令广大同学受益匪浅。通过此次讲座,同学们深切地感受到内在修养的强大魅力,对学生未来职业规划和专业知识素养的培养做了导向,促进了我院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撰稿:唐艳梅摄影:任思睿)
10月30日晚,新闻传播学院在综合楼205教室举行了《心传课堂》第六十一讲——《深度融合与移动传播》主题讲座,此次讲座由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李军主讲,2018级全体同学参加了讲座。讲座上,副院长李军针对全媒体时代的特点、挑战和机遇,全面分析了媒体融合的趋势和规律。同时他提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统筹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大众化媒体和专业性媒体的关系。李军表示,如何围绕移动互联网用户进行内容生产、渠道分发、产品设计,如何重构传播逻辑进而推进媒体生产的供给侧改革,如何在人工智能的应用中迈入智能媒体门槛,这些都是亟需破解的问题。通过举办此次讲座,使全体同学对深度融合与移动传播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也促进广大同学对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作出的重要部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撰稿、摄影:聂霞霞)
10月24日晚,梁宝毓教授在综合楼5-407主讲主题为《新媒体下的传媒人才要求》的讲座,新闻传播学院17级新闻(专升本)班及19级全体学生参加了此次活动。梁宝毓教授以媒体的发展历程为主线,简单介绍了整个社会新媒体的发展状况和未来的发展方向。重点强调了伴随着人工智能,VR,AR等技术的持续进步,新媒体领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面对迭代变迁,传媒人必须清楚地认识与把握新媒体的变化趋势与发展特点,才能充分地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去创新传播方式,才能真正实现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的目标。梁宝毓特别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遵循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的重要讲话。讲解了互联网思维中包括的9大思维。根据新媒体的产业特性对学生提出了“除了坚实新闻和传媒专业知识,更需要具备跨学科,文理兼备的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学习方法。最后,梁宝毓教授分享了自己关于新媒体领域的一些宝贵经验以及未来的人才类型需求,对学生未来职业规划和专业知识素养的培养做了导向,促进学生创新思想、全面发展。(撰稿:王江文、后玉良)
10月16日晚,西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徐兆寿教授在学术报告厅主讲主题为《融媒体时代传媒素养的提升方法》的讲座,我校毕业班及2018级广电、新闻班学生参加了此次活动。徐教授以人类经历的媒体简史作为开端,简单介绍了语言,文字,媒介的发展历程,重点强调当前社会已从文字传播时代转向数字传播时代,以最早的博客和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以及自己的生活经历讲述了融媒体时代的发展。徐兆寿教授运用‘媒介即信息’和‘信息即存在’讲述了麦克卢汉及自己对于媒介、信息的观点,并以微信为例向学生阐释如何理解自媒体。针对“传媒专业同学形象气质佳但却缺乏读书,文化底子薄”这一问题,徐兆寿教授提出了经典+专业的读书方法,并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的各读书榜为例,特别指出,文化是融媒体从业者需要的最持久的能力,在文化养成的过程中要以遵守礼仪之道为前提的读书开始。最后,徐教授分享了阅读和写作的经验,以专业知识引导、文化积淀领航,促改学生全方面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并记录了重要方法及技巧。(撰稿:张沛,拍照:高钰雯)
7月12日晚,著名导演东方之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兵在兰州文理学院学术报告厅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从《故宫到丝路花雨——20年纪录片创作经验谈》的讲座,讲座由新闻传播学院党总支书记王金寿主持。本次讲座围绕周兵导演的创作初衷、创作经历、创作风格以及创作思想展开了分享和讲解。周兵导演为学生们分享了20年来自己在纪录片事业创作的艰辛历程和自己多年积累总结的丰富经验,讲述了自己对中国古典音乐的热爱追求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执着探索。与此同时他为同学们播放了纪录片《台北故宫》片头曲《爱延续》,旨在让大家感受优美动听、令人安逸舒适的旋律,从而感受歌曲传达出来的海峡两岸薪火相传、一脉传承的亲情,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于剧本创作在艺术表达上的理解。在讲述过程中,周兵导演反复强调,同学们要树立清晰的人生目标,规划精细的人生路线,对自身要有准确的人生定位,只要坚持初心就会有美好发生。他谈到,每部纪录片在创作过程中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但只要不退缩,始终坚守初心,一路向前,就会有好的作品诞生,而纪录片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够坚守初衷。讲座的最后,周兵导演为学生们播放了以中医为主题的纪录片《千年国医》,纪录片对中医进行了
6月19日晚,新闻传播学院刘洪艳教授在大数据实验室为17级广播电视班学生作题为《纪录片创作心得》专题讲座。刘洪艳教授首先指出,纪录片和故事片在拍摄手法和叙事手法上是不同的,故事片是人为导演的,可以尽情发挥人的主观作用。然而,纪录片拍摄的是活生生的事实,镜头里的人物难免会对摄像机有所警惕,因此,纪录片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夹杂个人主观色彩,要将最真实、最鲜活的场景表现出来。此外,纪录片的摄制受到严格的道德约束,必须尊重被拍摄的主人公,不能篡改、捏造事实,更不能歪曲主人公形象。刘洪艳教授强调,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必须拥有好的题材、清晰的结构,切勿把纪录片摄制成简单的流水账。此外,纪录片必须要重视镜头的品质及画面的调度,片中主角的讲述需注意视听节奏,后期制作中需注意解说中的内容与画面的匹配,片中的字幕要认真对待。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内容,好的故事是纪录片成功的关键,主创人员需极力寻求故事、发现冲突,善于抓住人物的细微情感,使故事更加鲜活、更具生动。讲座最后,刘洪艳教授为学生们播放了由她参与指导的部分纪录片、公益广告,使现场学生更加直观、深入的认识和了解纪录片的拍摄手法、细节处理及效果呈现。(
5月28日晚,新闻传播学院党总支书记王金寿教授在5-401教室为学院学生做了题为《红色经典—中国歌剧欣赏》的讲座。重点向同学们讲述了中国歌剧的发展走向以及创作模式,18级全体同学及17及部分学生参加了本次讲座。本次讲座以部分经典歌剧作品为例展开,重点讲解了中国歌剧的发展趋势。讲座开始前,王金寿教授向在座学生播放了歌剧《白毛女》的精彩选段,并向大家介绍到本剧在题材设定上通过采用完全极端对立的方式来展示女性应有的特质;在艺术语言上大量使用对比度高的色彩,以产生强烈的戏剧冲突效果;在服装配饰上通过渲染主角换上共和国新装气场表明最终走向光明等,通过全面深入的剖析,指出了该剧对于后来歌剧创作发展的借鉴意义。王金寿教授在阐释歌剧的具体意义时谈到中国歌剧发展历经的三个阶段,即探索阶段、奠基阶段、深入探索阶段。与此同时,他向大家举例介绍了每个阶段的代表作品以及新歌剧的创作经验。其中重点强调了《白毛女》、《洪湖赤卫队》、《江姐》三部作品独特的创作模式、创作背景、创作过程。他指出,《白毛女》这部作品将生活中的各种情节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从生活感受出发,走向政治主题,具有着浓厚的民族色彩和抒情色彩,加之
4月18日下午,甘肃省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兰州文理学院特聘教授焦炳琨先生为学院师生作题为《纪录电影的美学基础、主题开拓和叙述特征》的讲座。讲座由新闻传播学院党总支书记王金寿主持。在正式开始讲座前,焦炳琨先生向在场师生播放了印度纪录片《盲童》,并说明将以这部纪录片为例,向各位师生讲述电影、纪录片、专题片等在拍摄手法、叙述方式、剪辑过程中的手法和技巧。焦炳琨先生指出,影视作品是画面的艺术,优质的影视作品,应当学会用碎片化的手法来展现一个完整的故事,要将故事融进碎片化的情节当中,要注意运用象征性镜头,善用隐喻。此外,不论是拍摄何种类型的影视作品,都要学会走出模式化的误区,并注重发挥个性化的内容,在内容、语言、思想等方面都要体现一定的深度。讲座最后,焦炳琨先生勉励同学们要坚持以真实、以生命为影视作品的创作导向,正确把握影视作品所传递出的思想价值,勇于创新,勇于突破,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选题。同时,影视创作还应当具备开阔的眼界,始终坚持多模态、多视角的创作方式,力争创作出更高质量、更能反映时代特征的优秀影视作品。(撰稿:杨嘉晖摄影:马玉祥)
3月28日晚,新闻传播学院弥建立博士为学院学生作题为《从2017版射雕看中国武侠剧的走向与发展》的讲座,重点向学生们介绍中国武侠剧的独特审美内涵、“形大于神”的2017版《射雕英雄传》以及中国武侠电视剧的转型之路。弥博士指出,武侠电视剧一直是中国电视观众们喜爱的电视剧类型,每一个时代都有深受观众好评的武侠电视剧出现。这一方面表现了受众对武侠题材的一贯喜爱,体现出中国观众行侠仗义的心理情结与“千古文人侠客梦”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中国武侠电视剧在发展中遇到的分歧与困惑。如何让中国武侠电视剧在传承中坚守,在坚守中创新,在满足观众新的审美需求的同时又不失自己类型剧的特色,这是中国武侠电视剧续写新篇章时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弥博士说,2017年《射雕英雄传》在得到年轻观众喜爱之余,有学者评价其“侠义”精神不足,随即有投资者宣称还要再次翻拍《射雕英雄传》。粗略统计,自《射雕英雄传》小说面世的60年中,以“射雕”为题材的电影、电视剧不少于10个版本。从武侠剧“形神兼备”艺术审美标准来看,2017版电视剧《射雕英雄传》场景、造型、服饰、画面等相当精美,青春靓丽的演员和现代高超电子技术
3月21日晚,新闻传播学院高剑宁教授为学院学生作题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模式》的学术报告,重点讲解了县级融媒体中心的顶层设计、体制机制、服务功能、人才建设、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带领学生深入认识和了解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模式和发展趋势。高教授首先介绍了县级融媒体中心从提出建设方案、规划发展路径到确立融合模式的发展过程,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在加速媒体融合方面都动作频频。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推进,更是受到业界极大关注。高教授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县级媒体以网站、“两微一端”平台为主要形式,迎来了快速发展期。但在实际运转过程中,县级融媒体发展普遍存在数量庞杂、内容不精、难以满足群众需求等突出问题。新形势下,只有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发挥其引导社会舆论、凝聚社会共识、打造新型传播体系的重要作用,才能进一步巩固舆论阵地。随后,高教授通过介绍“赣鄱云”、“长兴模式”、“玉门样本”等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典型项目,要求学生转变传统思想观念,迎合新的时代发展趋势,学好、用好专业知识
3月14日晚,新闻传播学院梁宝毓教授为学院学生作题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的顶层设计》的学术报告,带领学生一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1.25”重要讲话精神。梁教授介绍,今年的1月25日上午,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下,中共中央政治局同志来到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在谈到习近平总书记为何如此重视媒体融合发展时,梁教授指出,随着技术的发展,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等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新技术正在媒体领域催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当今社会,全媒体持续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梁教授指出,从传播的角度看,互联网的发明是继文字、印刷术、电信技术之后的又一次革命,各种有形介质都已数字化,实现了多种媒体技术的整合。“全程”,突破了时空尺度,零时差、“五加二”、“白加黑”,突破了物理尺度,所有信息都可以变成数据,用一个手机就可以获得;“全员”,突破了主体尺度,从“我说你听”的一对多传播,变成了多对多传播,互动性也大大增强;“全效”,突破了功能尺度,集成
3月12日下午,新闻传播学院以就业为导向,特邀北京印刷学院郑铁男教授为学院师生作题为《媒体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传播类学生专业素养培养路径探析》的学术报告。报告会主要介绍了互联网就业职位——产品经理的培养方案及媒体融合背景下报社、出版社、电视台的融合路径。郑铁男教授指出,在互联网大环境下,编辑人才必须具备人文素养、技术素质、市场营销、政治觉悟这四项基本技能。此外,编辑人才应了解不同数字产品及数字内容加工技术,了解融媒体技术和呈现形式,了解互联网及其产品、频道、终端客户和同类企业及总体市场表现,能对海量内容资源进行挖掘与整合。在谈到互联网产品经理的职责及其任职条件时,郑铁男教授强调,要成为互联网产品经理,必须掌握原型图设计、业务流程图设计、编写产品设计文档、掌握XML技术、熟悉数字内容标准。为了让学院师生更直观、更生动的了解互联网产品设计的流程,郑铁男教授现场向学院师生展示了互联网页面设计的具体操作方法。郑铁男教授最后强调,在互联网大环境下,在媒体融合语境中,每个人都要具备互联网思维、具有创新意识,仅仅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是不够的,要学会对产品进行二次开发,深入挖掘互联网产品的营销模式,不断开拓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我们的立身之本,诚信考试是良好道德品格的体现,是诚信、自律与担当的外在表现。1月2日中午,新闻传播学院学生代表在安亭广场参加了学校诚信考试宣誓仪式,1月7日前,学院全体学生签订了诚信考试承诺书。全院学生郑重承诺:诚信面对自己,守住内心的一份坚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做诚信学子、树诚信学风、建诚信校园,为学校的学风建设共同努力,为严肃考风考纪撑起一道诚信、文明、自觉、向上的美丽风景线。(撰稿/摄影:新闻传播学院分团委)责任编辑:马永良
12月13日晚,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弥建立在学术报告厅为学院学生作题为《我国新闻传播院校大数据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的学术报告。弥教授指出,“大数据”技术给中国传媒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中央电视台的用户大数据平台,在节目收视评价和用户画像方面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上海文广大数据智能挖掘系统助力广告精准投放,天津网络广播电视台将大数据分析系统用于用户数据采集分析。但从总体上来说,目前中国媒体大数据运用现状并不理想,国家级媒体的大数据并没有真正成体系地服务于内容生产,一些初步建起了内容数据库的地方媒体,缺少大数据管理部门和专业人才,数据内容未能做到有效整合。在谈到甘肃省目前的大数据发展情况时,弥教授强调,在甘肃本地媒体中,省级媒体甘肃日报社和甘肃广电总台正处于媒体融合的启动阶段,还没有大数据管理部门,也没有大数据运用平台,经济实力较弱的市、县级媒体,更是缺少建立大数据平台的实力,目前在甘媒体大数据运用现状还很滞后,部分在甘高校的大数据培训、讨论等活动较少,大数据基本教育进展较为缓慢,大数据设施建设滞后、师资力量不足。“新闻学本身是一门专业性、操作性和技术性都十分强的实践学科,甘肃高校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