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兰州文理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成立于2014年7月,是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与兰州文理学院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甘肃省教育厅立项建设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点建设单位、全国高校数字出版联盟副理事长单位、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传媒调查中心“中国舆情调查与研究甘肃基地”、中国科协首批学风传承基地、甘肃省广播电视局授牌“甘肃省纪录片和网络视听节目创作研究基地”。

【理念定位】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突出应用、服务发展”为使命,秉持“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育人理念,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学校“地方性、开放型、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结合新时期对新闻传播人才的时代需求,不断丰富学校“以文为主、文理融通、赋能文旅”的办学特色,深化产教融合,积极探索创新校政企共建协同育人模式,致力于构建“两对接、两合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高素质全媒体传播人才。

【专业建设】学院是学校重点打造的三大重点专业集群——“新闻传媒”专业集群主要建设单位,现设有新闻学、广播电视学、数字出版、播音与主持艺术4个本科专业和短视频创编1个微专业。2025年新申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2020年,“数字媒体非线性编辑实训”课程入选省级精品课程;“新闻深度报道”课程入选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慕课。2021年,学院获批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建设点;“融媒体广告创作实训”课程入选省级精品课程;“胡源纪录片工作室”获批“中国科协首批学风建设传承示范基地”;“广播电视学专业教学团队”获评省级教学团队。2022年,新闻学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纪录片创作与实践》《融媒体传播实务》《播音主持艺术》3门课程获评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023年,《编辑出版实务》获评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河西走廊FM》项目化课程入选省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2024年,新闻学专业获评甘肃省高水平“新文科”建设点,“新媒体短视频创作人才培养团队”获批省级立项,“广播电视学”专业和“数字出版”专业获批校级一流本科专业,“全媒体传播创新创业团队”获批省级立项,“新闻学教研室”获评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学院与中国传媒大学共建“网络与新媒体”虚拟教研室。

2023年-2025年,新闻学专业连续三年被第三方大学评价机构艾瑞深校友会网评为全国应用型专业A++档,六星级,入选中国顶尖应用型专业行列;数字出版专业A档、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B+档,三星级应用型专业,跻身中国区域一流应用型专业。

【人才培养】学院弘扬“明德强能、励志笃行”校训,秉持“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育人理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注重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育和专业知识传授的全过程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院11年培养合格毕业生2102人,每年就业率持续保持在85%以上,其中15%进入省内外媒体及事业单位;学生平均考研录取率近10%。学院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暨南大学、西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兰州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大学联合开展“2+2”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合作培养计划,共同培养新时代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学院积极支持大学生创作科研及创新创业,鼓励引导学生申报科研项目,完成结项11项,获奖3项。目前,学院设有创客空间,孵化学生影视传播公司10余家,创业团队20余个。学生近五年创作的微电影、短视频逾300部,已在全省及全国相关媒体及大赛上播出展映50余部,获得全国及全省各类影视创作奖项98项;2025年,教师团队执导22级广播电视学班潘春艳团队完成的《个性化旅游服务线上平台:人工智能时代的智慧旅行新引擎》项目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铜奖及十余项省级奖项;杜盛治获中华经典诵读大会国家级二等奖、王玥获优胜奖;熊佳怡荣获中华经典诵读大会(第二季)三等奖;齐思怡荣获2025甘肃省科普讲解大赛三等奖。申报甘肃省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项目多项,资金30万元。指导学生申报大学生双创项目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立项。

【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59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0人,在读博士9人,硕士研究生38人;教授7人、副教授11人。学缘结构多元,双一流高校毕业教师占比40.68%,海外高校毕业占比11.86%。聘用行业导师16名,具有行业背景的教师占比27.12%,双向挂职锻炼10余人,“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占比25.42%。

学院有教育部教指委委员、全国高校出版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教育厅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专业认证与教材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甘肃省领军人才1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2人,“陇原人才”6人,学校“雁苑英才”2人、学校“雁苑名师”2人;人社部SIYB中国项目SYB培训讲师、IYB培训讲师、网络创业培训讲师、教育部“宏志助航”项目讲师1人,并获聘省人社厅甘肃省就业创业和职业能力建设领域专家。

学院成立胡源工作室、梁宝毓工作室等7个教授工作室,以项目带动实践教学,促进教学、科研、实践融合发展,实现科研成果反哺教学,进一步激发人才活力。

【科学研究】近五年,学院教师获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项,教育部人力资源提升项目1项,国家广电总局重大理论文献题材创作项目1项、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6项,地厅级项目20项,横向项目10项,横向经费138.12万元。出版专著和教材9部,出版电子音像出版物22部。在国家和省级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高水平论文10篇。主编、参编教材及出版专著5部,在国家级和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2篇。

学院教师获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其中《编辑出版实务》课程思政案例入选教育部新闻传播教指委主编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课程思政指南》一书;十集文献纪录片《南梁纪事》获国家广电总局立项、国家广电总局颁发《重大理论文献电视片播出许可证》、国家广电总局推荐优秀国产纪录片,并获中国广播电视大奖纪录片提名奖及甘肃优秀本土纪录片评选最佳微纪录片奖、最佳撰稿奖、甘肃省高校党员教育电视片展映特等奖;系列微纪录片《格桑花开》荣获国家广电总局2025新文艺人才创新交流研讨会“优秀新文艺作品”奖和2025“优秀新文艺人才”奖;短视频《让敦煌舞润心化人》获教育部“读懂中国”活动优秀微视频表彰;《红军底色》入选教育部廉洁教育精品项目。

校级特色科研平台全媒体传播研究院围绕甘肃历史人文资源,持续打造新时代全媒体传播精品内容,纪录片《丝路花雨》《青砖上的乾坤》《甘肃非遗》《南梁纪事》《丝路印迹》《格桑花开》等精品纪录片和系列短视频在央视纪录频道、科教频道、中国教育电视台、腾讯视频纪录片频道等平台展映播出,其中两部作品获甘肃省敦煌文艺奖、国家广电总局推荐优秀国产纪录片。《南梁纪事》成为全省高校首部国家广电总局重大理论文献影视片创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立项、颁发准保证并推优的创作项目。

学院与甘肃省广电总台共建“甘肃省智能视听应用创新联合实验室”;与省社科院共建“新媒体传播实验室”;与甘肃省广电局共建“甘肃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创作研究基地”,与读者集团建立“有声精品读物协同创作中心”,与兰州宣天下传媒有限公司建立“抖音产业带全媒体人才孵化工作站”“快手达人孵化工作站”,承担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地厅级项目10余项。

学院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开展部校共建、校校共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和校媒合作。积极承担人社部少数民族特培计划及省广电局全省融媒体创作骨干培训计划,承办“国培计划”等教师培训项目;实施甘肃文旅短视频推广计划,为30个县区制作宣传片150部,累计播放量超500万次;帮扶贫困县建设融媒体中心,以作品输出、展播等形式助力主流价值观传播。服务乡村振兴,开展“非遗文化+农产品”主题直播;参与乡村文化节策划,推动民俗活动与乡村振兴结合;完成“美丽乡村”“绿色生态”等主题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学生毕业设计作品“陇原手工艺”部分成果被企业采纳。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在非遗数字化工程、乡村振兴传播计划、舆情预警等多个方面开展产教融合项目合作。2022年成立“西北高校舆情传播研究创新团队”,为政府提供高校舆情数据和舆情报告,及时反映甘肃高校舆情和人民群众对甘肃教育的期望。

学院积极拓展横向项目,广泛开展社会服务,为国家人社部、省文旅厅、甘南州、平凉市、兰州新区、读者集团等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开展人才培养和全媒体传播服务,实现产教学研用一体化发展。

【设施条件】学院拥有全媒体交互式综合演播厅、虚拟演播室、新闻编辑实验室、开放型非线性编辑实验室、影视观摩赏析实验室、造型艺术创意实验室、数字出版实验室、影视节目译配实验室、全媒体资料库、语音分析与处理实验室、融媒体云平台大数据分析与处理实验室等近二十个实验室,设施设备总值近2000万元。学院学科专业相关图书期刊53110种153952册,国内期刊400种,中文数据库28个,外文数据库15个,电子期刊读物8000余种。

学院与新华社甘肃分社、甘肃日报社、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兰州广播电视总台、读者集团、甘肃省图书馆及全省14个市州融媒体中心等省内主流新闻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有网易甘肃兰州文理学院工作站、中国甘肃网兰州文理学院工作站。与巨量引擎甘肃区域代理商(兰州宣天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签订院媒合作协议,构建“学院+平台+产业”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区域全媒体传播人才孵化示范基地,共建产学研融合示范项目,为教学科研和学生实习实践、创业就业提供了广阔路径和可靠保障。

新时代,新挑战,新机遇,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抢抓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先行区建设机遇,持续丰富校党委提出的“学校有特色、专业有特点、学生有特长、服务有特效”发展格局,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以建成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为目标,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聚焦区域历史文化资源,主动服务甘肃文旅强省战略,努力建设特色鲜明、区域一流的新闻传播学院,在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中书写奋进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