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闻传播学院党总支书记王金寿、副书记刘锐一行来到第一运动场,看望并慰问了新闻传播学院2020级全体参训学生,学院办公室、团学工作办公室、教学科研办公室、分团委有关负责人及部分学生代表一并参加军训慰问活动。慰问过程中,王金寿向参训学生表达了学院的关怀和殷切希望,对大家在训练中展现出的青春学子朝气蓬勃、斗志昂扬的精神面貌予以充分肯定,希望大家在军训中磨砺意志,培养品格,从军训中汲取力量,在大学四年学习、生活中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王金寿一行人向参训教官及学生发放了慰问品,参与慰问活动的学生代表还通过精心编排的节目向参训学生送上慰问与节日祝福。(撰稿:张丽摄影:后玉良)
为进一步加强广大师生党员爱国主义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2019年9月15日晚,新闻传播学院党总支组织师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共计40余人集体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电影《八佰》。影片《八佰》讲述了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史称“八百壮士”的中国军队驻守四行仓库,抵抗日军进犯上海,奋战四天四夜的英勇事迹。影片《八佰》展示了中国军人舍生忘死、拼死搏斗的意志,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影片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中国军人不屈不挠、浴血奋战的爱国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参与观影的党员。观影期间,党员们仿佛置身于多年前的那个特殊战场,见证了四行仓库保卫战中英勇杀敌、不怕牺牲的战士,也感受到了苏州河北岸抗战的悲惨壮烈。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立足本职、报效祖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将个人“小我”融入国家“大我”之中,守初心、担使命,不惧困难挑战、勇于拼搏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努力。(撰稿、摄影:后玉良)
9月18日下午,新闻传播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在3-604组织召开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为主题的支部大会。本次会议由学生第一党支部书记张臻年同志主持召开。大会组织讨论党员个人学习计划并学习党内规章制度,共有四个议程:议程一,张臻年同志带领支部党员学生进行宣誓,重温入党初心;议程二,由张臻年同志领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内容;议程三,支部党员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内心感想并制定个人学习计划;议程四,支部全体党员一起学习党内规章制度,并决定每周五下午举行学习交流会。此次会议严格按照各项程序执行,在支部书记的认真带领学习下,各位同志都积极发言,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并制定了自己的学习计划。(撰稿:刘钰摄影:史延军)
9月10日,新闻传播学院学生第三党支部在教室就“高校战疫微党课第十二讲”进行了专题党课的集体学习,参加此次党课的人员有新闻传播学院学生第三党支部全体成员。回望疫情爆发伊始,有感动,有泪水。“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全国的医护人员全力以赴投入到抗击疫情第一线,涌现出一批敢于斗争、敢于担当的先进典型。学生第三党支部冯云同志表示,病毒无国界,疫情无国界。新型肺炎疫情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世界各国守望相助、携手应对。只有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贯穿战疫全过程,通力合作、团结一心,才能战胜病毒、战胜疫情。张莉同志表示,人类社会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当前,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波及100多个国界的局面,需要世界各国携手共筑健康安全的铜墙铁壁。作为一名普通的学生党员,首先我们应该听党指挥,尽量减少外出,其次拒绝野味,敬畏自然,最后我们应该积极宣传防护措施,号召大家捐献物资共渡难关。(撰稿、摄影:学生第三党支部)
8月25日,新闻传播学院学生第三党支部通过线上视频方式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合格党员”主题党日活动,新闻传播学院学生第三党支部全体成员参加了此次主题党日活动。第三党支部书记马丽老师提到对于新时代党组织和党员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强调四点:一是要坚定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二是要坚定维护习近平同志核心地位、领袖权威;三是要坚定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四是要坚定落实习近平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一名党员,我们要提高自身的党性修养,做到思想上纯洁、政治上坚定,心中有定力、行为有规范,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他树立榜样,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撰稿、摄影:学生第三党支部)
兰州文理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于8月14日赴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采访活动。实践团来到临潭县翠峰洮砚制作有限公司,对洮砚传承人陈作文进行了采访。洮砚因产于甘肃省南部洮河中游区域而得名。它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并称为中国三大名砚。北宋诗人黄庭坚诗云:“洮州绿石含风漪,能淬笔律利如锥。”洮砚历来被视为宫廷雅室的珍品,文人墨客的瑰宝,馈赠亲友的佳礼,古玩库存中的奇葩,历代前贤对洮砚诵诗咏唱,赞叹不已!砚雕与玉雕一样,是一种艰苦细致的技术工作,从设计开始到完成工序是一次性的。因此,没有熟练的技术难以雕成一方好砚。走进陈作文砚雕工作室,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砚,大到一套茶具,小到一个人物的眼神,从每一个作品中都能看到陈作文制砚技艺的精巧。实践团成员了解到,陈作文出生于洮砚雕刻世家,从小对洮砚雕刻耳濡目染,对洮砚雕刻更是情有独钟。1987年他跟随洮砚名家陈广天(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茂棣之徒)学习洮砚雕刻技艺,主要学习了传统龙凤砚、花鸟砚等制作技艺。一直以来,陈作文都在制砚这条人生路上砥砺奋进,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雕刻技艺。以构思精巧,因石造型,古
“洮绣发展历史悠久,经历了原始的孕育,而后不断的发展、变化,最终成为了一门成熟的民间手工艺术,距今可考的历史已有600多年,因此,可以说洮绣是一项既充满了历史的积淀,又融合了各民族的文化基因的艺术瑰宝。”这是8月13日下午,兰州文理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助力乡村振兴暑期实践团到甘肃省甘南州临潭县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洮绣开展调研活动时,临潭县洮绣传承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洮绣代表性传承人马开毛告诉实践团成员的。洮绣,顾名思义,就是因在洮河流域传承发展而得名。临潭古称“洮州”,将洮河两岸妇女们的刺绣,统称为“洮绣”。洮州刺绣流行的地区包括临潭、卓尼、岷县等地,这是当地妇女们喜爱的针线活,被广泛运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临潭县洮绣展馆中,传承人马开毛向实践团热情介绍说:“洮绣品种繁多,有花枕头、花荷包、花针插儿、花鞋、花兜兜、花缠腰、花系腰、花膝裤儿、花袜溜根儿等等。做针线绣花,不论是藏、汉妇女,都把它当做是像做饭一样,都要用心做。”如今,当地的洮绣产业已经开始把传统手工业跟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创造了新的时尚文明,也创办了扶贫车间,不但促进了洮绣的发展,也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样的产业模式不仅让传统
8月20日,学院党委组织全体党员通过网络观看“党旗飘扬,筑牢红色防火墙--高校党组织战疫示范微党课第九讲”视频直播。无论身在何处,学院党员积极收看微党课,谈切身体会,掀起了学习抗疫精神的热潮。通过聆听一线党员的故事,学生党员被这些事迹深深感动。一线党员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本色,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展现了共产党员勇于担当奉献的精神。他们只是普普通通的干部、老师、学生在危难中守护相望,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却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危难之中显身手,他们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伟业,只是做好本职服务工作,在疫情面前,有的舍小家顾大家、有的第一时间值班备勤、有的为师生提供服务、有的为居家隔离群众服务,用自己的微小实际行动让疫情在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下得到有效遏制。坚信在党中央领导下,我们一定会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阻击战。第三党组织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重要批示精神,分享了一个个鲜活的榜样事迹,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战疫故事,展现出广大教师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责任担当,体现了师德师风建设对于战“疫”工作的重要现实意义。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斗中,学
8月12日上午,兰州文理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助力乡村振兴暑期实践团在甘肃省甘南州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夏河金属饰品制作技艺制作调研活动。实践团队到夏河县善源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罗科进行了采访。夏河金属饰品制作技艺制作的历史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年间,到现在已有将近200年的历史。在拉卜楞寺建寺开始,从事其他运输大量建筑所需材料及金属佛像和器具。特邀请有经验的工匠,定居拉卜楞寺周边并教授学徒,他们从寺院专职工匠逐步发展成制作民间工艺的手工艺人。夏河金属饰品制作技艺制作作为中外融合的工艺品,从其制作流程来看,采取了汉藏融合等多种制作手法,具有一定的发掘和研究价值,夏河金属饰品制作技艺制作属纯手工艺制作,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十分显著。罗科向实践团队说道:“金属制作工艺纯手工制作,学习周期长,从开始学习到具有较高的制作水平,至少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从1983年开始,他在拉卜楞王府村拜著名工艺大师张召远,学习金属雕刻各种民族工艺铜器金银首饰,到现在已经有了38年的岁月,作为夏河县早期纯手工业制作者之一,拥有极高的专业知识和文化底蕴。非遗技艺传承困难,是现在非遗文化面临的最大问题
兰州文理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助力乡村振兴暑期实践团于8月11日赴甘肃省甘南州夏河县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甘南藏族唐卡”调研采访活动,对代表性传承人丹增进行了专访。唐卡,源于藏语的音译,简言之就是一种卷轴画,是兴起于松赞干布时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独特的艺术风格,历来被藏族人民视为珍宝,被誉为中华民族绘画艺术的珍品,也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本次专访的丹增画师则是在唐卡艺术王国里以绝妙的画技著称的艺术大家。采访时,丹增画师告诉实践团成员:“甘南藏族唐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河拉卜楞寺建寺时期,是由当时的寺主嘉木样活佛从西藏拉萨请来的唐卡画师所传入,因此其源于西藏且与拉卜楞寺密切相关,历史很悠久。现在,甘南藏族唐卡已经自成一体,具有它鲜明的风格、特色。”在丹增画师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一一参观了他的工作室墙壁上所挂的唐卡作品,并与正在学习唐卡绘画的学员们进行了交流。“我们要把唐卡产业化,让更多的人去喜欢它。同时,我们要靠国家和政府在非遗传承、发展方面的政策支持,培养一批唐卡绘画的人才,为唐卡的传承注入新鲜的力量。”对于唐卡的传承
8月10日下午,兰州文理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助力乡村振兴暑期实践团来到临夏州茶马古市掐丝艺术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掐丝珐琅工艺画技艺传承人解娟进行采访。“千古流芳掐丝画,五彩缤纷耀中华。”一块活性炭板,一把刷子,一瓶胶水,一条铝丝便可完成掐丝珐琅工艺画的第一步——嵌丝。在掐丝艺术馆,临夏籍90后的掐丝珐琅工艺画技艺传承人解娟和她的团队用一件件精美绝伦的掐丝珐琅工艺品吸引着游客应接不暇、赞不绝口。解娟做的掐丝珐琅工艺品图案美观、大方、新颖,掐丝流畅、细腻,流畅的线条加上特殊的天然的釉料、彩沙,将人物和花鸟造型呈现的栩栩如生。“掐丝珐琅工艺品是在传统景泰蓝(珐琅)的基础上改良后,在平面上进行的掐丝工艺。其改变了以往的铜板掐丝,将图案做在活性炭板上,并用淘洗好的釉料、彩沙等原料上色,成品颜色鲜艳、质感华丽、豪华典雅,使得掐丝工艺品可作为摆件、挂画。同时,改良后的掐丝工艺还可以根据消费者的要求进行个性定制,然而这种方式也更加迎合大众市场,深受大家的喜爱。”解娟向实践团介绍道。当谈及自己与掐丝珐琅的渊源时,解娟这样说:“由于自己是美术专业,在一次偶然机会中接触到了这项工艺,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学
为积极响应“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扎实做好2020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兰州文理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助力乡村振兴暑期实践团奔赴甘肃省临夏州开展省级非遗葫芦雕刻调研采访活动。8月8日下午,实践团来到临夏州葫芦艺术馆,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作良进行采访。葫芦,谐音为“福禄”,自古以来人们认为它一能祈福,二可祛邪。至明末清初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随之雕刻葫芦渐渐兴盛起来。而临夏雕刻葫芦最早来源于兰州,是一名叫李文斋的民间艺人传到临夏的。在临夏民间艺人的探索和创新之中,形成了完整的制作程序,其艺术性、工艺性极强,精妙独到,现已成为了临夏特有的民族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雕刻葫芦牛肉面,羊皮筏子赛军舰。雕刻葫芦是甘肃省‘三绝’之一。”采访时,张作良自豪地说道。走进张作良的葫芦雕刻工作室——临夏州葫芦艺术馆,精雕细刻的葫芦艺术品就映入眼帘,一张不大的桌子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雕刻针、铅笔等工具,然而,这个桌子就是他用心、用情去完成一件件葫芦艺术品的“主阵地”。当谈及雕刻葫芦的传承与保护时,张作良告诉实践团成员,只有保护好了“传承人”,才能实现技艺传承、知识传
为全力以赴做好新闻传播学院2020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推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实效,2020年8月8日晚,新闻传播学院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召开工作安排会议,实践团全体成员参与了此次会议,会议由学院学生会负责人陈萧主持。会上,陈萧就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基本情况向与会人员作了简要介绍,并就活动安排、宣传工作、安全事宜等内容进行说明。他强调,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全体实践团成员扎根陇原大地了解国情省情民情,更好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的重要载体,实践团成员要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锻炼专业能力,采写出有温度的精品力作。分团委负责人、实践团指导教师马玲玲指出,暑期团成员要借助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全体成员要始终把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在参与实践过程中听从指挥、服从安排,切实守好安全底线,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圆满完成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还就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交流发言。据悉,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来自新闻学、广播电视学、数字出版、播音与主持艺术4个专业的11名同学深入临夏、甘
7月24日,新闻传播学院学生第三党支部全体学生党员开展了“解读十九大两步走战略”的主题党日活动。会上,全体支部党员深刻学习和把握了“两步走”新目标,伟大的事业在承前启后中推进,伟大的目标在接续奋斗中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部署的同时,明确了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这一目标描绘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战略安排,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战略谋划和使命担当。新时代提出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学生第三党支部全体学生党员将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投入实现新目标的伟大奋斗,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撰稿、摄影:学生第三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