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新闻传播学院高度重视与政府、媒体、企业、事业单位合作,深入开展产教融合,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优质平台,共同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其中我院与中国甘肃网的共建合作成效显著,成绩喜人。在中国甘肃网,学生在宝贵的学习过程中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与此同时,师生双方均受益于企业实践过程的经验积累,各方面能力均实现提高。目前,该基地已成为我院本科生最佳的实践平台之一。2019年11月11日我院选派朱美旭、陈芮儿、魏亮亮、韦俣、姜振杰、王熙娟、陈玖、程晓鹏、水靖涛、白一帆于中国甘肃网专业实训至2020年1月3日。学生全面拓宽了知识面,增加了实践能力,显著提升了学习兴趣、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学生普遍反馈“去中国甘肃网实习基地实习是一个机会难得的经历,实训期间受到中国甘肃网各位老师的悉心指导,实训效果显著,不仅锻炼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能力,同时还激发了创新潜能”。在合作过程中,中国甘肃网也对新闻传播学院学生给予高度认可。认为学生普遍踏实认真,上手快,实践能力强,能够积极保质保量的完成单位所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并于2020年1月3日向新闻传播学院发来表扬信,特别提到朱美旭
近日,教育部官网正式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19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的通知》,公布了2019年度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我院新闻学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为深入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系列文件等要求,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经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推荐,确定了6210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兰州文理学院推荐申报的6个专业全部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是6个入选专业之一。学院将进一步加强新闻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设,强化专业特色,持续提升专业内涵建设水平,推动建设点在专业改革创新、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充分发挥示范作用,不断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培养优秀新闻传播人才。
1月6日下午,首届甘肃省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大赛“经开杯”颁奖典礼在兰州职业技术学院雁儿湾校区举行,我校新闻传播学院数字出版专业教师梁宝毓教授拍摄的参赛作品短视频《甘南印象》、由其指导的17级数字出版专业学生王望文等摄制的短视频《和平与他的牛角琴》、17级数字出版专业学生张丽虹等制作的H5交互式出版物《敦煌若定远》三部作品分别荣获社会组三等奖和学生组三等奖。本次大赛由甘肃省教育厅、甘肃省文旅厅指导,由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兰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由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和兰州市文旅局共同承办,旨在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黄河之滨也很美”的高度评价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号召,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集思广益、出“金点子”,并以此推动优秀作品逐步走向市场化、产业化,最终实现文化旅游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四个月的作品征集活动,收到了来自24所省内外高校、12家省内外知名企业及诸多独立设计师的1118件参赛作品,其中372件作品进入复赛,最终评选出A类获奖作品8件,B类获奖作品40件,C类获奖作品40件。我校新闻传播学院梁宝毓教授任导演摄制的甘南风光片《甘南印象》荣获社会组三等奖,并指导1
2019年12月27日晚,“我们都是追梦人”新闻传播学院2020年迎新晚会暨表彰大会在实验剧场隆重举行,新闻传播学院师生代表、各学院学生代表共计400余人参加此次晚会。晚会在2018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二班带来的说唱《loverboy88》中拉开帷幕。小品、朗诵、情景剧等一个个精彩的节目为师生呈现了一场视听盛宴。舞蹈《归去来兮》展示了古典舞的独特意境,清颜白衫,青丝墨染,彩扇飘逸,若仙若灵,不经意的动作却有着别样的美。由2018级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品《村长开会》,更是为大家带来了许多欢声笑语,风趣幽默的方言、引人入胜的情节紧紧抓住了观众的眼球。朗诵《长征路,英雄路》中气势磅礴的诗句很好展现了红军长征时的景象,领略红军将士奋不顾身,视死如归的责任与使命。整场晚会精彩不断,高潮迭起,赢得台下阵阵掌声。一首《生如夏花》为本场晚会划上了圆满的句号,歌声中饱含着同学们铿锵自信和对未来的无限希望,绽放着青春与梦想的光芒。晚会还对第七届“韬奋杯”全国图书编校暨高校编辑出版能力大赛(学生组)决赛优秀指导教师、第十三届“大乘杯”全国大学生影视作品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兰州文理学院第一届“课程思政”教学竞赛
12月27日下午,新闻传播学院在综合楼5-401教室召开2020届毕业生实习就业动员大会,学院党总支书记王金寿、副院长刘锐、副院长李军及全体2020届毕业生参加动员会,会议由刘锐副院长主持。刘锐副院长首先向各位毕业生们概括分析了未来实习、就业的前景,认为当下实习就业前景十分光明,希望同学们能够及早规划,不论是将来打算继续深造或是学习都要做好两手准备,尽量确保万无一失。随后李军副院长对实习和毕业论文两项重点工作做了说明和要求。李军副院长指出,为提高毕业生实习效果和质量,学校今年要求毕业生统一参加集中实习,印发的实习手册,要求各位毕业生按照要求,规范、认真填写;强调各位毕业生要自觉遵守实习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实习单位管理。对于毕业论文,李军副院长提出大家要脚踏实地,选择与自己专业切实相关的选题,及时联系导师进行题目或者开题工作的认真落实,在下周即将进行的开题答辩中做好充分的准备。王金寿书记对于实习工作以及最后一学期的校园生活的纪律和安全进行了强调。王书记强调,我院在近年来签署了许多的合作企业,派遣学生进行实习,各合作单位均认为我院学生实习态度端正、实践能力较强,为我院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12月28日,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李军一行七人参加由西北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传媒学院(新闻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西部传媒论坛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论坛。此次论坛设置有四个分论坛、三个专题对话,涵盖多场平行讨论。分论坛囊括如何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理论和西部传媒发展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技术赋能时代传统媒体转型方向、“四全媒体”时代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西部传媒发展、媒体融合发展等一系列当前业界热点议题,各媒体从业者、高校专家学者、与会嘉宾就相关议题展开广泛深入的学术探讨;在专题对话环节,当下新闻出版与写作前沿问题、影视批评前沿问题、文学与影视批评三个专题讨论在不同分会场同时进行,与会专家对此进行了更进一步的交流研讨,以期所涉及的议题能够引发大家的思考,为进一步推进相关内容的研究带来积极影响。通过参加此次论坛,为提高我院教学及马克思主义新闻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了广泛思路。
12月18日下午,新华社甘肃分社与省内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我校新闻传播学院作为五个创始成员单位与新华社甘肃分社签订了融媒体创新实验合作协议,共建融媒体创新实验室。新华社甘肃分社社长、党组书记任卫东,副社长马维坤,副社长谭飞及社属各有关部门负责人和来自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兰州财经大学、兰州文理学院的新闻传播院系负责人参加签约仪式。签约仪式结束后,与会人员进行了座谈交流。根据协议,双方将共同组建融媒体创新实验室,努力建成以核心产品创新研发为抓手、媒体与高校教学相长为内涵、“产学研一体化”新闻创新生产孵化平台,共同探索融媒体时代下新闻业界与学界跨界合作的全新模式。新华社甘肃分社和甘肃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将发挥各自在新闻传播、新闻教育、专业设备和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的优势,在学生实习、教师培训、学术交流、实验室及设备共享和重大项目、重要产品、重大活动的报道和策划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着力推出融媒体产品,共同培养融媒体人才。融媒体创新实验室的运转将以资源共享为基本路径,以实效为唯一导向,以合作共赢为根本目标,共同推动甘肃省新闻传播与新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近日,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李军在广州培训间隙,看望通过学院“2+2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合作办学协议”前往暨南大学和广州技术师范大学的10位交流生,并回访学院2019届毕业生。李军副院长和交流生亲切交谈,了解他们目前的生活、学习状态以及考研意愿。李军副院长叮嘱大家要珍惜此次交流机会,充分利用交流学校各类资源认真学习,有考研计划的学生要及早着手准备,合理制定报考院校目标和复习计划。李院长强调,在外交流期间要服从交流院校管理,一定要注意人身财产安全,同学之间加强沟通交流尽量避免单独外出。另外,李院长在广州回访目前就职于中石化第五建筑集团的2019届毕业生吕司鹏,了解他目前的工作情况,勉励他要踏实工作,在工作岗位上努力提高个人技能,以尽快胜任相关工作,为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做好规划。
12月16日下午,学校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宣讲团报告会在学术报告厅举行。党委副书记、宣讲团成员普登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挂职)、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杨志超博士分别作报告。杨志超围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概览、三大核心问题、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三个方面作了题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的专题辅导报告。杨志超指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召开及其《决定》的通过,对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话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提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障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制度意识和治理理念,提升制度效能和治理水平。普登学作了题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坚定制度自信,担当好铸魂育人的历史任务》的专题辅导报告,系统阐释了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十九届四中全会的意义、十九届四中全会对高校教育工作的部署及如何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转化为践行初心使命的不竭动力,担当好高校筑魂育人的历史任务等问题。普登学强调,学校基层党组织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自觉,认真组织党员干部和师生学习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新闻传播学院自2016年成为学校与甘肃省委宣传部“部校共建”院校以来,就积极与省委宣传部管理的媒体甘肃省广电总台、甘肃日报社、中国甘肃网积极对接,深入开展产教融合、校台(网、社)合作,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优质平台,着力培养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其中与甘肃省广电总台的合作较为深入,成效较好。一、根据“部校共建”“千人计划”的要求,实现人员互聘、资源共享学院成立以来,双方就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省广电总台副台长王小枢被聘为兰州文理学院特聘教授和学校专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省台卫视频道、节目中心、新闻中心、都市频道、少儿频道总监等相关人员不定期在我院开展讲座;总台高职称工作人员为新闻传播学院各专业定期授课。学院选派年轻教师前往省台各二级单位学习锻炼,深入学习全媒体制播技术、发布的全流程,向应用性转型。学院所有实验室、会议室、剧场等教学资源也向省台开放;省台的演播室、制作机房、包括非线性编辑与包装软件在不影响节目安全制播的情况下也为我院同学开放使用。真正做到了人员互聘、资源共享。二、甘肃广电总台工作人员深度参与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助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甘肃广电总台工作人员参与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9年12月10日下午,校党委副书记普登学到新闻传播学院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调研组成员李富红同志指导主题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新闻传播学院班子成员,党总支成员参加专题民主生活会。会议由学院党总支书记王金寿主持。按照会议议程,学院党总支书记王金寿代表班子进行检视剖析,学院领导班子成员逐一进行检视剖析,作自我批评,其他成员对其提出批评意见。在听取了学院领导班子成员的检视剖析和相互批评后,普登学副书记对新闻传播学院主题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给予充分肯定,认为会议准备充分、程序规范、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同时,普书记结合主题教育对学院工作提出了三点希望和要求,一是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终身课题,通过党建统领各项工作,使党组织的功能和作用充分发挥,真正把学院建成标杆学院;二是将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和贯彻与主题教育的问题检视和整改结合起来,提升治理能力,把制度优势充分转化为治理优势,促进学院又好又快发展;三是牢牢抓住教学质量提升这个牛鼻子,组建团队,以科研引领教学,提高认识,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做好全方位的服务。(撰稿摄影:孙金华)
为加强新闻学子对形势与政策相关内容的学习和理解,提高同学们的思想政治素养。使广大青年学生深刻认识到我国的发展形式并肩负起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11月30日,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刘锐在5-401教室举办《奋进70年》专题讲座,2018级全体学生参与此次讲座。本次形势与政策讲座中,刘院长围绕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与政策制度,就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所面临的国内国际政治环境进行讲述。其中,刘院长重点对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基础所建立的政策制度进行阐述。他指出,中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建设的新要求,是按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执政方式、优良传统提出的。就中国当前面临的国际形势,刘院长表示,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逐步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逐渐加强,日益发挥着建设性的作用。本次形式与政策讲座的开展不但使同学们了解到了祖国70周年的发展变化,也了解到了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的责任与担当。勉励当代大学生学习与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同学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而努力奋斗。(撰稿:任思
11月30日,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刘锐在5-401开展以《奋进新时代》为题的形势与政策讲座。2017级全体同学参加此次报告会。刘院长围绕政治、经济两个方面,讲述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发展状况中的风雨历程。他以中美政治经济来做对比,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视角来剖析主题。通过图片和数据来表现我国的飞速发展。使同学们更直观的看到中国的发展和进步。通过此次《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我国的发展形势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使同学们意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激励了同学们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个人素养,更好的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撰稿:王春雅摄影:高钰雯)
我校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梁宝毓任导演摄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纪录片《三弦王和他的儿子》将于12月4日11点55分在甘肃卫视“记录30分”栏目播出。这是梁宝毓教授继《和平与他的牛角琴》播出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纪录片。该纪录片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今年7月在云南省石林县开机拍摄。讲述了彝族三弦舞·撒尼大三弦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72岁的毕光明老人一生与大三弦的爱恨情愁。彝族三弦舞是彝族撒尼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已融入彝族撒尼人的血液,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彝族三弦王”之称的毕光明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三弦舞·撒尼大三弦的代表性传承人,他用时5年,花掉了自己大半辈子的积蓄,耗资20多万元人民币,制作了长达24米的世界之最大三弦,最后无偿捐给了当地的民族小学。而身为木匠的他,家里的房子却是村里最破旧的,由此引起了儿子和亲朋的不满和愤怨……该纪录片通过彝族三弦王毕光明与儿子之间的感情冲突,凸显了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经济与文化、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揭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艰辛与不易。(文:水木图: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