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落实团中央、省委关于疫情防控工作部署要求,组织动员广大返乡大学生落实以城市社区和行政村防控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主动参与到城乡基层防护网络中,把投身疫情防控作为共青团员彰显先进性的重要实践载体,充分发挥共青团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新闻学子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在服从当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同时,主动向当地团组织、青年志愿者组织或社区(村)报到,在做好自身安全防护的基础上,力所能及地参与疫情防控等志愿服务。2019级新闻学班张丽同学返乡后在村里参与志愿服务工作,主要工作是对来麦积区和返麦积区人员进行排查、入村人员健康出行码的查验及测量体温、入村外地车辆登记、宣传点附近的消杀工作等。“作为一名大学生志愿者,返乡后我决定到村疫情防控宣传点进行志愿服务,主要工作任务包括:来麦积区返麦积区人员的排查,入村人员健康出行码的查验及体温测量、入村外地车辆登记、宣传点的消杀工作等。这段支援服务的经历值得我去铭记,时间看似很短,却让我学到了很多,最重要的是我深刻的体会到志愿服务的精神。记得刚来到村疫情防控宣传点的时候,村支部书记就告诉我一定要做到返乡人员的
为丰富广大学生团员的寒假生活,创新团课组织形式,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开展团员青年教育,团中央基层建设部联合宣传部于一月中旬制作推出了学生团员“寒假十课”网络团课。新闻传播学院分团委积极组织各班级团支部、团员青年通过“学校共青团”微信公众号进行“寒假十课”网络团课学习,各团支部创新形式,在加强个人学习基础上广泛开展班级团支部学习讨论。2018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一班朱蓉蓉同学在学习后表示,从新中国建立伊始,风雨兼程,不断披荆斩棘,使中国如今在国际舞台上华丽转身,展现自身的大国风采,孕育厚积薄发的力量。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心相连、情相拥、爱相通,众志成城克时艰,勠力同心战疫情,于寒冬深处,守一轮云开月明,候一片春暖花开,等一场期盼已久的相逢。2019级数字出版班赵邓霞同学在学习后表示,新时代的到来,我们应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责任,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拼搏奋斗,发挥青年人的力量,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此次学习,让我了解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更应该不断努力,学习五四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以青春的名义,以火热的激情,为祖国的伟大复兴而奋斗。2019级数字出版班常凌筱同学在学习后表示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塑造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精神,兰州文理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组织开展了主题团日活动。10月30日19时,新闻传播学院分团委、学生会成员在兰州名城广场天幕国际影城集体观看影片《我和我的家乡》。该影片由五个部分组成,分别讲述了发生在中国东西南北中五大地域的家乡故事。热心市民、农村发明家、支教老师、治沙英雄、基层扶贫干部,从他们的视角,展现了祖国近年来医保改革、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沙漠治理、乡村教育等基层建设的发展,也展现了众多平凡人身上的不平凡之处。活动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更加努力,刻苦钻研,为祖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通过本次主题团日观影活动,让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了近年来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使学生的视野更多的投向到乡村建设、家乡发展上来,学习“大时代里的小人物”身上所具备的艰苦奋斗、服务社会、建设家乡的精神和品质。“不忘来时路,共建幸福家”是每个中国青年都应该去践行、去实现自我价值的奋斗之路和情感之系。(撰稿:秦伟栋摄影:石鹏太)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落实全国学联、省学联及校学生会相关文件精神,切实推进学生会组织改革创新,服务学校、学院发展和人才培养,支持和引导学生会更好地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2020年10月16日,新闻传播学院第二次学生代表大会在艺苑楼三楼多功能厅顺利召开,新闻传播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刘锐、校团委副书记安婧出席会议,学院团学工作办公室、分团委相关工作负责同志,新闻传播学院第二次学生代表大会正式代表、列席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安婧代表校团委对新闻传播学院第二次学生代表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新闻传播学院学生会执行主席陈萧代表新闻传播学院学生会向大会作了题为《突出思想引领强化成才服务着力素质拓展》的工作报告,《报告》对新闻传播学院学生会过去一年在思想引领、成长服务、组织建设、特色工作方面进行了全面总结。报告指出,新闻传播学院学生会工作以组织建设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为先发条件,以学生会日常工作与特色创新工作为支点,充分展示了新闻传播学院学生会近年来取得的工作成效与工作亮点。大会表决通过了《新闻传播学院学生会2019-2020年工作报告》《新闻传播学院第二届学生会主席团选举办法》《学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弘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在学生群体中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2020年10月9日上午,新闻传播学院在安亭广场组织开展“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主题团日暨2020年升旗仪式,新闻传播学院师生共计900余人参加此次活动。主题团日在升国旗、奏唱国歌的庄严仪式之中拉开帷幕。2020级播音与主持艺术班芸草以“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为主题作了国旗下演讲,她结合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的经历感受向全体师生讲述了厉行勤俭节约的重要意义,号召广大同学看见浪费现象及时劝导,在举手投足中养成好习惯。随后,2020级播音与主持艺术班张佳明宣读了《杜绝“舌尖上的浪费”——致新闻传播学院全体同学的倡议书》,倡导广大同学珍惜粮食、做光盘行动的示范者,厉行节约、做勤俭节约的践行者,绿色消费、做谨行俭用的传播者,从每一顿饭做起,增强节俭意识,杜绝浪费行为,为共建良好的社会风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通过此次主题团日暨升旗仪式,广大新闻学子将牢固树立崇尚节俭、健康消费的生活理念,形成“文明用餐、节俭惜福”的新风尚,自觉把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近日,新闻传播学院党总支书记王金寿、副书记刘锐一行来到第一运动场,看望并慰问了新闻传播学院2020级全体参训学生,学院办公室、团学工作办公室、教学科研办公室、分团委有关负责人及部分学生代表一并参加军训慰问活动。慰问过程中,王金寿向参训学生表达了学院的关怀和殷切希望,对大家在训练中展现出的青春学子朝气蓬勃、斗志昂扬的精神面貌予以充分肯定,希望大家在军训中磨砺意志,培养品格,从军训中汲取力量,在大学四年学习、生活中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王金寿一行人向参训教官及学生发放了慰问品,参与慰问活动的学生代表还通过精心编排的节目向参训学生送上慰问与节日祝福。(撰稿:张丽摄影:后玉良)
兰州文理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于8月14日赴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采访活动。实践团来到临潭县翠峰洮砚制作有限公司,对洮砚传承人陈作文进行了采访。洮砚因产于甘肃省南部洮河中游区域而得名。它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并称为中国三大名砚。北宋诗人黄庭坚诗云:“洮州绿石含风漪,能淬笔律利如锥。”洮砚历来被视为宫廷雅室的珍品,文人墨客的瑰宝,馈赠亲友的佳礼,古玩库存中的奇葩,历代前贤对洮砚诵诗咏唱,赞叹不已!砚雕与玉雕一样,是一种艰苦细致的技术工作,从设计开始到完成工序是一次性的。因此,没有熟练的技术难以雕成一方好砚。走进陈作文砚雕工作室,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砚,大到一套茶具,小到一个人物的眼神,从每一个作品中都能看到陈作文制砚技艺的精巧。实践团成员了解到,陈作文出生于洮砚雕刻世家,从小对洮砚雕刻耳濡目染,对洮砚雕刻更是情有独钟。1987年他跟随洮砚名家陈广天(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茂棣之徒)学习洮砚雕刻技艺,主要学习了传统龙凤砚、花鸟砚等制作技艺。一直以来,陈作文都在制砚这条人生路上砥砺奋进,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雕刻技艺。以构思精巧,因石造型,古
“洮绣发展历史悠久,经历了原始的孕育,而后不断的发展、变化,最终成为了一门成熟的民间手工艺术,距今可考的历史已有600多年,因此,可以说洮绣是一项既充满了历史的积淀,又融合了各民族的文化基因的艺术瑰宝。”这是8月13日下午,兰州文理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助力乡村振兴暑期实践团到甘肃省甘南州临潭县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洮绣开展调研活动时,临潭县洮绣传承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洮绣代表性传承人马开毛告诉实践团成员的。洮绣,顾名思义,就是因在洮河流域传承发展而得名。临潭古称“洮州”,将洮河两岸妇女们的刺绣,统称为“洮绣”。洮州刺绣流行的地区包括临潭、卓尼、岷县等地,这是当地妇女们喜爱的针线活,被广泛运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临潭县洮绣展馆中,传承人马开毛向实践团热情介绍说:“洮绣品种繁多,有花枕头、花荷包、花针插儿、花鞋、花兜兜、花缠腰、花系腰、花膝裤儿、花袜溜根儿等等。做针线绣花,不论是藏、汉妇女,都把它当做是像做饭一样,都要用心做。”如今,当地的洮绣产业已经开始把传统手工业跟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创造了新的时尚文明,也创办了扶贫车间,不但促进了洮绣的发展,也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样的产业模式不仅让传统
8月12日上午,兰州文理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助力乡村振兴暑期实践团在甘肃省甘南州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夏河金属饰品制作技艺制作调研活动。实践团队到夏河县善源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罗科进行了采访。夏河金属饰品制作技艺制作的历史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年间,到现在已有将近200年的历史。在拉卜楞寺建寺开始,从事其他运输大量建筑所需材料及金属佛像和器具。特邀请有经验的工匠,定居拉卜楞寺周边并教授学徒,他们从寺院专职工匠逐步发展成制作民间工艺的手工艺人。夏河金属饰品制作技艺制作作为中外融合的工艺品,从其制作流程来看,采取了汉藏融合等多种制作手法,具有一定的发掘和研究价值,夏河金属饰品制作技艺制作属纯手工艺制作,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十分显著。罗科向实践团队说道:“金属制作工艺纯手工制作,学习周期长,从开始学习到具有较高的制作水平,至少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从1983年开始,他在拉卜楞王府村拜著名工艺大师张召远,学习金属雕刻各种民族工艺铜器金银首饰,到现在已经有了38年的岁月,作为夏河县早期纯手工业制作者之一,拥有极高的专业知识和文化底蕴。非遗技艺传承困难,是现在非遗文化面临的最大问题
兰州文理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助力乡村振兴暑期实践团于8月11日赴甘肃省甘南州夏河县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甘南藏族唐卡”调研采访活动,对代表性传承人丹增进行了专访。唐卡,源于藏语的音译,简言之就是一种卷轴画,是兴起于松赞干布时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独特的艺术风格,历来被藏族人民视为珍宝,被誉为中华民族绘画艺术的珍品,也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本次专访的丹增画师则是在唐卡艺术王国里以绝妙的画技著称的艺术大家。采访时,丹增画师告诉实践团成员:“甘南藏族唐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河拉卜楞寺建寺时期,是由当时的寺主嘉木样活佛从西藏拉萨请来的唐卡画师所传入,因此其源于西藏且与拉卜楞寺密切相关,历史很悠久。现在,甘南藏族唐卡已经自成一体,具有它鲜明的风格、特色。”在丹增画师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一一参观了他的工作室墙壁上所挂的唐卡作品,并与正在学习唐卡绘画的学员们进行了交流。“我们要把唐卡产业化,让更多的人去喜欢它。同时,我们要靠国家和政府在非遗传承、发展方面的政策支持,培养一批唐卡绘画的人才,为唐卡的传承注入新鲜的力量。”对于唐卡的传承
8月10日下午,兰州文理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助力乡村振兴暑期实践团来到临夏州茶马古市掐丝艺术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掐丝珐琅工艺画技艺传承人解娟进行采访。“千古流芳掐丝画,五彩缤纷耀中华。”一块活性炭板,一把刷子,一瓶胶水,一条铝丝便可完成掐丝珐琅工艺画的第一步——嵌丝。在掐丝艺术馆,临夏籍90后的掐丝珐琅工艺画技艺传承人解娟和她的团队用一件件精美绝伦的掐丝珐琅工艺品吸引着游客应接不暇、赞不绝口。解娟做的掐丝珐琅工艺品图案美观、大方、新颖,掐丝流畅、细腻,流畅的线条加上特殊的天然的釉料、彩沙,将人物和花鸟造型呈现的栩栩如生。“掐丝珐琅工艺品是在传统景泰蓝(珐琅)的基础上改良后,在平面上进行的掐丝工艺。其改变了以往的铜板掐丝,将图案做在活性炭板上,并用淘洗好的釉料、彩沙等原料上色,成品颜色鲜艳、质感华丽、豪华典雅,使得掐丝工艺品可作为摆件、挂画。同时,改良后的掐丝工艺还可以根据消费者的要求进行个性定制,然而这种方式也更加迎合大众市场,深受大家的喜爱。”解娟向实践团介绍道。当谈及自己与掐丝珐琅的渊源时,解娟这样说:“由于自己是美术专业,在一次偶然机会中接触到了这项工艺,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学
为积极响应“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扎实做好2020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兰州文理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助力乡村振兴暑期实践团奔赴甘肃省临夏州开展省级非遗葫芦雕刻调研采访活动。8月8日下午,实践团来到临夏州葫芦艺术馆,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作良进行采访。葫芦,谐音为“福禄”,自古以来人们认为它一能祈福,二可祛邪。至明末清初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随之雕刻葫芦渐渐兴盛起来。而临夏雕刻葫芦最早来源于兰州,是一名叫李文斋的民间艺人传到临夏的。在临夏民间艺人的探索和创新之中,形成了完整的制作程序,其艺术性、工艺性极强,精妙独到,现已成为了临夏特有的民族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雕刻葫芦牛肉面,羊皮筏子赛军舰。雕刻葫芦是甘肃省‘三绝’之一。”采访时,张作良自豪地说道。走进张作良的葫芦雕刻工作室——临夏州葫芦艺术馆,精雕细刻的葫芦艺术品就映入眼帘,一张不大的桌子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雕刻针、铅笔等工具,然而,这个桌子就是他用心、用情去完成一件件葫芦艺术品的“主阵地”。当谈及雕刻葫芦的传承与保护时,张作良告诉实践团成员,只有保护好了“传承人”,才能实现技艺传承、知识传
为全力以赴做好新闻传播学院2020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推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实效,2020年8月8日晚,新闻传播学院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召开工作安排会议,实践团全体成员参与了此次会议,会议由学院学生会负责人陈萧主持。会上,陈萧就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基本情况向与会人员作了简要介绍,并就活动安排、宣传工作、安全事宜等内容进行说明。他强调,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全体实践团成员扎根陇原大地了解国情省情民情,更好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的重要载体,实践团成员要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锻炼专业能力,采写出有温度的精品力作。分团委负责人、实践团指导教师马玲玲指出,暑期团成员要借助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全体成员要始终把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在参与实践过程中听从指挥、服从安排,切实守好安全底线,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圆满完成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还就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交流发言。据悉,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来自新闻学、广播电视学、数字出版、播音与主持艺术4个专业的11名同学深入临夏、甘
为响应《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关于组织开展“美育云端课堂”活动的通知》,5月23日至28日,新闻传播学院组织17,18,19级各班开展“美育云端课堂”宣传学习活动。“美育云端课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文艺方针,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面向全国大中小学生,用红色文化艺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文明风尚,不断满足青少年精神文化需求,帮助他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在各班17新闻二班马昕茹同学在学习后表示,本次活动通过网上演唱演出、名家讲堂、音乐党课等多种艺术形式,为学生们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思政课,同学们了解了以《黄河大合唱》和《白毛女》等优秀艺术作品背后的故事,宣传了红色文化,弘扬了延安精神。18广电学班魏帆同学在学习后表示,“美育云端课堂”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意识,通过美图和播放视频锻炼我们的观察与认知,这样可以锻炼我们的脑力和眼力,让我们对艺术美有了一定的认知,可以更好的了解学习的重要性。18数字出版班马玉祥同学在学习后表示,“音有爱,乐前行”中一群音乐学子用他们的歌声传递爱,给予了全国青少年莫大的信心,把我们青